组诗:那系列
那系列文/张友琴
那山
那山,长在老家屋后。与大别山同宗同祖
山很高,竖根架子。父亲说是给飞机导航
那山,生了很多的孩子。儿孙绕膝,高矮不一
小的离我们很近,很亲
大的离我们很远,很疏
有时它还原成一个个阳刚的汉子
穿着一身藏青色的衣服,威严,霸气,也帅气
有时又打扮成花枝招展的村姑
穿着五颜六色的衣裳,俊俏,妩媚,秀气
山里的孩子爱山。爱此山与彼山不同的风景
牛儿在上面惬意的甩着尾巴,羊儿啃着马齿苋
知了啁啾不停,风儿欢快的跳起舞蹈
在青青的山坡上,牛儿牧我,我逐云彩
一任牛儿吃走我的童年、少年
云彩驮走少年的心思。流动的梦,去了很远
去了山那边。山那边是海
那村
那村,缀在山坳间。像私塾先生
拱手,作揖。一副谦恭的样子
村头镶着两面圆圆的镜子,似砚台
一位道中高人曾捋着美髯,兮兮言:
此乃风水宝地,必出大人。无疑
30年只出个县长,正七品
二个正处级,只是七品的坯子
此外,便不见什么大人显身
可以断言:相当长的时间,不会出什么大人
看来风水先生也不灵验
自嘲的乡亲们说:可能是风水转向了
周期多长?啥时算起?
垸里教数学的先生也无解
有一点可肯定,此垸走出了很多的人
中国版图上所有的省份都有,包括世界屋脊
也出了几个发大财的包头
过年的景观甚是扎眼,光鲜
醉倒一垸人
那河
那河,叫蕲河。我叫母亲河
母亲在这边,舅舅在那边。河隔不住亲情
河上没桥,过河靠趟。冬踩冰块,嘎吱脆响
垸里饱读诗书的先生,为哑巴儿子失水的痛哭
哀号犹在耳际。凄厉,扎心
儿时的母亲河,丰盈,清冽,柔美
长大后,母亲河也老了。枯竭,失语
儿女们有着很深的“恋母”情结
把我从未见过的机子开过来,比坦克大多了
像个怪兽,碾压在母亲身上
挖呀,淘呀,淘金子。据说一天能赚百多元
入夜,被掏空了的母亲,睁着一只只凹陷的眼
像骷髅,木乃伊,出土文物
不忍卒读。不堪回首
那渠
比河面窄,比湖身长,比我小五岁
称弟较合适。嘿嘿!我又多了个带把的弟弟
弟弟是学大寨千军万马弄成的
放到现在肯定修不起来
儿时,我用家乡的渠水洗脸、沐足、整容
一次完成。不费柴火,低碳节能
日子过到了十八岁。尔后改用漂白的水
漂白的水腻,稠。越洗皱纹越多,心思越重
我常常把漂白的水幻想成家乡的渠水
洗着想着,想着洗着,家乡的路、村庄、牛羊
和一张张熟悉的面孔纷至沓来
一声声轻唤乳名。我像是重回了故乡
回到了他们中间。回到了十八年前
那人
像田里的庄稼,割了一茬又长一茬
旧的刚去,新的就来
熟悉的面孔是越来越少
陌生的面孔却越来越多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陈年的诗。经典,经年
总能从他们身上读到
他爸爸,他爷爷,他爷爷的爷爷的影子
影子是真实的,血脉是真实的
乡音是真实的,纯朴是真实的
这就够了!这就很好!
为何一定要回到从前呢
我很好,他们都很好,大家都很好!
这就够了
作者简介:张友琴(网名秦时月),男,60后,居武汉。在《西北军事文学》、《网络诗选》、《中国诗歌报》、《诗文杂志》、《天天》、《潮诗刊》、《中国诗选刊》、《栖居》、《大风诗歌》、《边缘诗刊》、《长江日报》、《文萃》、《新文学》、《大文豪》、《中华诗报》、《潮诗刊》、《望月文学》、《维扬诗刊》、《乡土作家》、《农村青年》、《红柳》、《大风诗歌》、《海防月刊》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作品1000余篇(首),共100余万字。出版专著(合著):《给您一把金钥匙》。系湖北省青年诗歌学会会员。
通联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汉口解放大道1070号财富大厦十一楼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市分公司办公室
电子邮箱:[email]zhangyouqin1962@126.com[/email]
联系电话:13797076559 027(82852288) 邮编:430017 那山,那水,那村。。。
很朴实的一组,语言再形象化点会更好。 描写乡村的诗篇,朴实真诚! 谢谢各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