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子 发表于 2013-3-27 08:59
明晰的意象,朦胧的思维——百年新诗百首选读[39]
作者:山城子
选:
《临走的火车》
//远观
从承德站前,我抠出兜里的零钱
买了一合烟
三年了,一直是蓝钻的那种品牌
我的嘴适应了它,我的鼻子一直冒着
那种古老的气味
我身边的一个大学生,拿着一本
泰戈尔的诗歌读起来
我看得出他是学中文的,他安静地读
我第一次看见我身边的人
会拿起一本诗歌刊物
认真的读起来
停车,上厕所,喝饮料
他一直拿着它,我问他是不是学中文的?
他的眼睛开始看我,小声说是
我告诉他我也写诗
在地下通道里写诗,也这么仔细地阅读
他笑了,我说火车进了隧道,然后
我掏出一本他们诗刊
他笑了,他拿过去告诉我
他已经很久没看见他们了
他的脸上露出了惬意的微笑
好,我就把他们送给你
远观:1981年生,本名袁东峰,河北宽城人。80后作家、诗人,研究文学、易经、影视娱乐策划等。现在同时担任多家公司和媒体策划顾问。出版散文集《那些错过的时光》。
读:
明晰的意象,朦胧的思维。这种特点的诗非常利于普及。一看就明白,谁看谁明白,看的人就多了。但对不同文化层次、知识结构、文学底蕴的读者,其思考的角度、深度和广度也是不同的。诚然,那就是读者自己的事了。对于诗人来说,这样特点的诗写的越多越好,最好造成一种阵势,直接冲向已经忘了诗歌为何物的社会去。
远观在《北美枫》2006年创刊号第30页发表的《临走的火车》,就是这种特点的诗。
这首诗没有分节,但有3个层次。前5行为第1层,写“我”买烟;6—14行为第2层,写“他”读泰戈尔的诗;15—22行为第3层,写“我”送给“他”一本《他们》诗刊。
诗人就这么动漫一样为读者放映了三组镜头,全然的清清楚楚的叙述,连一句傍白(说明)都没有。自然是小学生也一读就明白的诗。
小学生读东西不肯停下来。嘻嘻!他买一合烟,“蓝钻”是什么烟呀?爸爸一买就是一条,大中华的,好几张票呢!他…哈哈!扣半天扣出几个毛毛钱。呕呕!大学生,读泰戈尔的诗。还有姓泰的呀!上厕所都在读,比漫画书还好玩吧?他给他一本书,他们的诗刊,他们是谁们呀?
中学生读东西也很快,但比小学生要耐得住一些。承德呀!那有避暑山庄,诗人是不是旅游去来的,烟没了,钱也不多了。他碰上一位大学生——我以后也要成为大学生的,老爸说别无选择。是文科,怪不他读泰戈尔的诗,老师好象说过老泰是诺贝尔得主,来过上海,会见过鲁迅呢!读的挺认真,喝饮料眼睛也不离开?哇!我有这个劲头就好了!哈哈!在地下通道里写诗,地铁吧?那里更有灵感么?他们诗刊,他们诗刊?一本诗刊?反正给大学生了,车上遇知音了!
大学生的诗歌读者比例大些吧?至少读文科的学生爱诗的应当多一些。翻出一看,诗性的直叙,好!省得猜灯谜了!——毕业后捡垃圾、当丐邦去也别当诗人,读读诗倒是件雅事,不能陷进去,陷进去就一辈子寒酸如诗中人,烟也只能吸差的了。嘿嘿!这位完了,铁定要进去,你抱着泰戈尔痴迷,莫非想创造个奇迹——为中国挣一个文学大奖来?做梦吧?——瑞典人读不懂方块字,你就是超过沈从文、老舍、王蒙、贾平凹、北岛、舒婷们,他们的汉语成绩也还是超不过一个中国中学生。现代诗变变身,谱上曲,或可借着歌星的光环走到舞台上,但那也就是歌词不是诗了,因此你只能在“地下通道”进行。谁让你是当代的诗人,你看众多媒体这赛那赛有过诗人当评委的么?嗨呀“他们诗刊”,要不是那位写诗的教授提起过,还真不知道说的就是《他们》诗刊,咋连个《 》都舍不得用呢?现在怕是“第三代”的文物了吧?真是“天涯何处无芳草”,竟在火车上邂逅了,就算是文物也要相赠了——多么执著又沉重的希冀呀!
现在轮到一个老学生读这首诗了——45岁才拿到中文本科文凭的老学生,至今还在学习今诗的老学生,一个过了花甲的老学生。
我思摸着,这“诗性的直叙”,与我在网上常遭致批评的“直白”绝然是两回事。前者是用清晰的意象来说话,后者则是非诗性的直叙。比如这第一层诗,要是改成直白的语言,大致是“与诗结缘,就与阿赌绝缘/ 三年了,我鼻子里一直冒着/ 蓝钻牌子,淡蓝色的烟”。这么写,前边那位小学生立刻就没兴趣了,因为动漫里只出字,没有影像动起来。第二层改成直白(这个我内行的),大致就是“邂逅一位大学生/ 他一直读着泰戈尔/ 那个认真得样子/ 简直是我当年的化身/ 不免心中一阵阵高兴/ 火车上遇知音”。不必说还是“见字不见人”,“有声没有韵”。弄明白这一点,我今后的习作,还会“直白”么?即使是“恶习难改”,至少也知道那是诗之大忌了。
用清晰的意象给读者看,读者自己就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小学生见动漫,中学生见避暑山庄地铁什么的,大学生想及诺贝尔文学奖的不公平等等,各有个的审美过程。我作为一个老的诗爱者,体会到诗人的诗心不死,不仅做清贫的守候,还将炽热的希冀传递下来。潜台词还有外国的东西可以借鉴,但还得走回民族来,土生土长的“第三代”,继承也好,扬弃也罢,还是值得研究的,并不比泰戈尔逊色呀!这样,一位孜孜于今诗的诗人形象,就站立在我的面前了。
如果单从文字上挑剔的话,我不认为这首诗不能删除一些字词,比如共用了12个第一人称代词“我”;又如“他的眼睛开始看我”,如果突出眼睛,“他的”就没有必要。也许诗人是为了让清晰的意象更清晰吧?那,就当别论了。
2006-6-30
2013-3-6纳入百读
山城子 发表于 2013-3-27 09:00
谁肩上压着整个世界——百年新诗百首选读[40]
作者:山城子
选:
《一担柴禾》
//溪语
一担柴禾,从记忆深处挑出来
从寒暑假的肩膀上
横过来
左肩酸了换右肩
两肩累了歇一歇
沙木扁担
总是指向回家的方向
一担柴禾,从树的枝节落下
就像秋天的叶
被风剪了下来
双手把砍柴刀插进柴禾
让锋芒深藏不露
让汗珠洒一把阳光
一担柴禾在山峰打捆
溜滑的山歌
来自对面的蝴蝶结
每根柴禾都透着欢畅
每个毛孔都溢出力量
一担柴禾,是必须承受的重量
行走在山间小径
前面是柴禾
后面也是柴禾
挑着这担子
一不留神就迈进现实生活
前面是女儿
后面是父母
溪语:男人、诗人、商人。(转自溪语博客)
读:
那些天天在媒体露面的“举足轻重”者,特别是手中握着核打击开关的人,看到我写下的这个标题,一定很自负地说,写的是我哩!但不幸得很,我写的并不是你,也不是你们。我写的是你和你们的衣食父母,是生你养你们的大地赤子,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没有农民,没有以数亿计的农民,你们哪里可能神气活现地与来了完全免除农业税并实施种粮补贴制度,但伴随着教育消费的迅长,医疗开支的激增,农资价格的上涨,农民的实际收入,在老少边穷地区,仍然是捉襟见肘,入不敷出。溪语写的短诗《一担柴禾》(载《北美枫》2006创刊号第29页)反映的正是这部分农民艰难的生存状态。
对农民来说,吃、穿、住,是经年的三件大事。而“烧”是“吃”的重要组成部分,毕竟人类先祖早已走出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具体到“一担柴禾”,就不仅仅是解决烧的问题,因为柴可以卖,可以补贴家庭的吃、穿、住、行、用。应当说诗作者是抓住了农家生活最有代表性的素材,不仅做了标题,还反复吟咏贯穿全篇。
第1节7行诗。眼睛触及到文字的意义,我的泪就下来了。但那时我不是“挑”,而是“背”,不是“一担柴禾”,而是“一背柴禾”。我说的那时,是从不满10岁即开始,直到我离开故乡之前。溪语写的是山区,我的故乡在平原,平原要比山区更缺烧柴。夏天青纱帐起来了,早没了柴烧,就割青蒿草以充;秋天抓高粱玉米叶子,搂豆叶子;冬天搂枯草皮子,拾风吹落的枯树枝子;春天大地一片精光,只好找豆茬地去拔豆根子,拔得手掌起泡流血。每一背柴禾都用绳子双股勒紧,挤进去胳膊,勒住肩膀,勒得红红的烧烧的。那些不堪回首的“寒暑假”呀!作者将我拉进深深的回忆之中了。
第2节6行诗。其亮点在后两行。“让锋芒深藏不露”,那是一种怎样吃苦耐劳的坚韧呀!这坚韧也还含了“执意逃离”吧?至少我还将其用到了逃离的准备——学习上啊!“让汗珠洒一把阳光”,岂仅是一把呢?
第3节5行诗。看来作者写的人没有“逃离”,那毕竟是少数人。总得喘口气了,总得准备生产新的农民了(一样是大事)——我们诗的主人公开始谈恋爱了,就随之轻松一回,仿佛听到那位男歌星唱起了《蝴蝶结》,啊!“红红的蝴蝶结”,我只记得这一句歌词。
第4节8行诗。我们跟着主人公走过“山间小径”,就又沉重起来了,因为“一不留神就迈进现实生活”。那重担哪里还是“柴禾”?分明就是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又岂止是一个家庭?事实上是全国的家庭,再放大一点则是全世界的家庭,那个家庭不是担在农民这副沉重的担子上呢?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民的肩上是压着整个世界的。
“世界上没有农民,任你是谁,也休想活命。”我对我任教的学生如是说。但真的碰上一个蒙昧又敢讲话的,说“怕不会吧!”我问“那你吃什么?”他说“我有钱,我买面包香肠吃呀!”我问“面包香肠是哪里来的?”“食品厂生产的呀!”“食品厂哪来的面和猪肉?”其他学生插话了,说“还不都是农民生产的吗!”——他还没悟出“钱”是怎么回事,“价值”的概念也仅仅停留在字面上,至于“分配”乃至“不公平的分配”就更模糊了。于是我给他们讲了一个关于溃散的国民党军官,如何用一枚金戒指换一个馍吃的故事。设若全世界的农民一年不生产粮食,这个世界会被怎样的改变呢?说什么“民以食为天”,那个皇帝少吃一顿饭了吗?
也许说得远了,请谅。谁让我是个农民的儿子呢?
2006-7-2
2013-3-6纳入百读`
山城子 发表于 2013-5-2 16:00
震后含泪的诗祭——百年新诗百首选读[41]
作者:山城子
选:
《端午》//文君
端午节,我采来一把艾草
遥望家的方向
找不到可以悬挂的门房
北川,废墟下泣血的家乡
端午节,我包好一个个粽子
轻唤所有的名字
唤不回你喜欢的糯香
汶川,魂里魂外揪我心肠
端午节,我在酒里撒满雄黄
乞一份神灵佑护
五月摇晃的日子里
青川,划过的忧伤蚀我心房
端午节,我点亮一盏河灯
祭天祭地祭我远去的骨肉同胞
当最后一声鼓点响过
四川,龙舟正逆水划浆
文君:
又名:古堰文君。本名韩文琴。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人,在高原工作生活三十余载,现定居于都江堰市。生于1962年,爱好文学,早年在省内报刊上发表过散文随笔等作品。现有诗歌及散文作品发表在《重庆文学》《山西青年》《黄河诗报》《世界诗人》以及多家官民刊上,在2007年中国青年杂志社举办的全国首届《沈园杯》爱情诗歌大奖赛获得佳作奖。2009年获“美丽河北,魅力双滦”首届诗歌大奖赛特等奖。有作品收入《宋朝以来的爱情》《陌生诗刊》《东方诗风》等选本。
读:
文君在端午节这天的日记里开始就写道:“端午节到了,一改往年的习惯,妈妈没有买回那些大把大把的艾草和菖蒲,更没有去郊外采回草药,俗话说,端午节,百草百药,往年妈妈总是会弄回一大抱我们谁也叫不上名字的草药放大锅里熬水洗澡,说是驱百病,强身体,防瘟疫,逐蚊虫。”——不必问为什么,文君的家,以及她的亲戚们,都处于大地震的重灾区,生活都不正常,不必说过节了!
她又写道:“流浪在外避难的日子,渴望回到那个破损的家,我在想,要是在自己的家里,今天,我也许也会去买一把艾草挂在门口,即使一年过完我都不会用那把草来做点什么, 但我一定会和所有的百姓一样用习惯来延续这一风俗,因为,这是我们的家,需要我们的佑护。挂艾草挂菖蒲,就全当是挂一份驱邪避难的心愿与祝福吧。”——这天她依然住在西蒲的亲戚家,没有回到都江堰去,她家的房子被测定为“中度破损”,还不知道咋个维修呢!
引出文君端午这天日记里的这两段话,是深入体会一下她写《端午》这首诗的背景和心情。经历大地震的恐怖和悲哀之后的灾区人民,心里伤感的余震是很难平息的。特别是她亲睹了被救出的伤员又悲惨死去之前那种渴望生存的眼神,成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发之为歌,就不免催人泪下。
第一节——提到北川,就想到北川中学,想到被大地震摧毁了的城市,哪里还有房子呢?“艾草”是悬挂无门了。面对“泣血的家乡”呵,还能说什么呢?
第二节——说到纹川,那是大地震的中心区,美丽的映秀镇,一片废墟,震前有常住人口6641人,加上流动人口共1万余人,生还的仅有2300余人,死难惨重呀!诗人这时要“轻唤所有的名字”,“ 魂里魂外揪我心肠”呵!其情感同身受了。
第三节——青川也是重灾区。截止6月2日,青川县死亡4695人,受伤15453人,失踪124人。地震造成至少3万人彻底失去生存和重建条件,青川县一度宣布,县城已经必须整体搬迁,离开地震断裂带。这样的情景,“乞一份神灵佑护”也是无奈的祈望,又如何不“划过的忧伤蚀我心房”?
第四节——归结到四川这个灾难的省份,这个天府之国呀!八万多的遇难者和失踪者是怎样地令人擂胸顿足呢?“祭天祭地祭我远去的骨肉同胞。”这是怎样的心情!但“四川加油!中国加油!”的喊声也不绝于耳,重建是一个多么艰难的历程呀!恰如‘龙舟正逆水划浆”。
其实文君在这首诗里是将古诗里的互文格,化作了互文法,无论北川、纹川、青川还是四川,都是指地震灾区——就是说在这个传统民族节日里,诗人同所有的灾民依然沉浸在震后的伤痛里。全诗具有诗经一样反复吟唱的特点,词句稍加调整,即可谱曲传唱——肯定是一首哀祭死难同胞、排遣震后忧伤的慰抚心灵的悲情之歌了。
2008-6-10于黔中文化村
2013-3-24纳入“百读”
文学的真实不是照录——百年新诗百首选读[42]
作者:山城子
选:
菊花香
/ / 左岸
牧羊少年的乌毡帽上
东风在寻找去年的好时光。蜿蜒而去的马栏河水
是大地的天空,比一颗盛满爱情的心还纯净
羊群或许接受了山巅的邀请
它们的蹄印留下善良
野菊花开了,开在没有人关注的地方
少年的胸怀很稚嫩
看什么什么都像远去的姐姐
他第一次感受到为别人担心也会流泪
左岸:
本名杨庭安。“第三极”写作代表诗人。《中国风》诗刊副主编,诗作散见《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中国诗人》、《星星》、《绿风》、《诗选刊》、《诗歌月刊》、《诗歌报月刊》、《北方文学》、《新诗代》、《鸭绿江》、《第三极神性写作理论专号》(2卷)、《燕赵诗刊》(2007年优秀诗歌范本)、《诗观察2007年选》、《中国网络诗歌前沿佳作赏析》(2007)《东北诗歌年鉴》(2007年卷)、《中国诗歌选》(2004-2006卷)、《中国诗库2007年卷》(诗刊编选))、《新汉诗2008年鉴》。撰有50多万字的诗歌评论,现居大连。
读:
全诗9行,树立起一个善良的牧羊少年的形象。
我很看重第四、五行。其位于第一节末,是从正面转到背景衬托。 第四行诗人以揣度的口吻拟人,第五行则从羊群的行踪落笔,进行别致的赞赏。这两个美句,通盘用了拟人格,同时动词“邀请”及形容词“善良”,先后活用为名词。这样的积极修辞,顿使文本活泼灵动起来,从而使读者享受到了诗歌语言的艺术之美。
从全诗看,这两行的帮衬之笔,极大地灵动了作品的诗性,遂使诗旨更加鲜明凸显起来。这使我明白一个道理——文学的真实不是照录,而是艺术化的真实。
我联想到孙女的照片是在家里随意数码的,背景一片混乱。而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来个美图秀秀,就可隐去而代之以大片的油菜花田。谁看,我的孙女儿也是从上海来到贵州的田野里来玩耍了。写诗也一样,哪怕是衬托之笔,哪怕是摈弃了真实场景中的荒芜与杂乱而呈现的美,却依然是真实的——这叫艺术的真实。
2013-3-24重修旧稿
句句都美的精粹短诗——百年新诗百首选读[43]
作者:山城子
选:
石榴花
// 蜀道人生
为什么要用嫣红
焚烧五月
为什么要撩起裙袂
让人拜倒
喜欢你结果的样子
含蓄而害羞
抿着嘴儿
任君数过那些
珍藏已久的晶莹
蜀道人生:
本名肖开秀。 四川省嫘祖文化促进会会员。四川省嫘祖文化促进会网站常务副站长。退休后开始活跃在网上,曾在多家文学网站担任总版或超版。网上存有大量诗文。部分作品散见省内外公刊或民刊。现居成都。
读:
9行小诗,由花而果,委实说句句都美。为什么这样美呢?在于真情实感被积极修辞后,而婉约地表达出来了。
第1行,形容词“嫣红”活用为名词,顿觉灵动。
第2行,动词“焚烧”,是比喻式的活用-隐匿的喻体,自然是“火”。这样一来,遂使意象简约而红火起来。
第3-4行,是拟人格的运用。特别是摒弃了俗语“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原意,而赋予了新意。
第5-7行,继续拟人;形容词“含蓄”是比喻式活用,隐匿的喻体为“文章或故事”。这样的连续拟人,就染化成了拟人的手法。
第8-9行,写的是石榴咧嘴露出籽粒的美丽。“任君”与“珍藏`”,是简约的拟人。晶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不仅简洁灵动,且一词双关:既描绘了石榴籽儿的美丽形态,又因拟人,而暗示石榴这样的人之人格的纯美。
通篇以拟人的脚步绰约而行,且有四处活用词类的艺术处理,遂使绰约的诗性行走不时地放出语言的灵光来。委实句句都美。
2013-3-24旧稿重修
山城子 发表于 2013-5-2 16:01
拟人、活用与双关的魅力——百年新诗百首选读[44]
作者:山城子
选:
巴中:用红色取暖
//何燕子
拾起淡柳青烟
王望山上,一曲西望长安
只要一点点回声
草鞋舟难渡,十万风暴
赤化了大巴山脉
你用红色取暖
战马歌出牧,朴实的人
打开世界的门,大道江北
发出锐利的声响
红叶中抵达,已足够
清江纵水,一头秀发搭上南龛
还在情窦初开的路上
何燕子简介:原名何燕,师范学校教师,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诗歌作品散见于《星星》诗刊、《诗选刊》、《诗潮》、《扬子江诗刊》、《青年作家》、《散文诗》、《中国诗人报》、《中国诗歌》、《黄河诗报》、等报刊杂志。著有散文集:《梦回西域》、《班主任手记》。
读:
信息时代,没到过巴中,也可以知道有巴水弯曲如秀发穿城而流,又绕过很文化的南龛山。当然,诗人何燕子的一首反映现实的短诗,就传达了这样的信息。
第一节,从地理位置,想到历史,开头轻盈而厚重。动词“拾起”,是移就式活用。
第二节,用“风暴”比喻人民的军队。“赤化”与“取暖”两词都是某种活用,遂使文本呈现诗性。
第三节,暗喻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
第四节,写巴中正走在城市化的最初阶段,前程美好是可以想见的了。
一首十二行的短诗,诗眼在最后两行。这两行很成功地表达了诗人对身边发展中城市的赞颂与期望。可以说是意艺双美的美句:
“清江”应当指的是清亮的巴河水。一个动词“纵”字,是拟人式活用,立使诗句活泼生动起来。而接下来的“一头秀发”,不仅直接成了拟人格,而且又有形态上的比喻义,两者糅合在了一起。 “情窦初开”是成语的拟人式活用,又是新发展起来、正在发展的城市的很新颖的比喻,又是两格的美丽糅合。最后的“路上”则既是比拟也是比喻,还是双关——实为巴水河道,虚为巴中改革开放之路。这完全可以让人想到巴中市正处于美丽的发展之中。
2013-3-24整理学习笔记
学习席芷的“小句子”——百年新诗百首选读[45]
作者:山城子
选1:
◆ 友人来过
& 席芷
有人来过
轻声叩门 探问花朵
花朵开什么
苹果红 咖啡蓝
安静的房子洁净如雨
雨里的孩子不再犯头疼病
把诗写下去
把爱在心底进行到底
南国 南国
一梦百年 美丽地老去
席芷
1982年出生于四川广安.。网上著名青年女诗人。
04年开始,诗歌成为席芷很大的网络习惯。她说从分行开始做起的,觉得竖竖的排下来,很好看,很像诗歌。而写诗就像是找到了另一种说话方式,以及一个良好的倾听者。 过程是美丽的,那是一种乐趣和幸福。
读:
这小诗轻灵。
轻灵在语言的省简。如“花朵开什么”,她智慧地把“颜色”这个宾语给略去了,于是有一点朦胧美透出来。又如“洁净如雨”,她是把后面谁都能想到的“洗过”给省了,于是造成比喻的新奇感觉。
这小诗跳跃。
从友人来探寻的描述,跳到写作现状的暗喻,再跃至而后的意向和美丽憧憬。
这小诗蕴籍。
她是那样地爱诗,把诗作品比喻为花朵。她说她喜欢写一些甜美(苹果红)清芬(咖啡蓝)的作品。朋友问今后的打算,当然坚持写下去。“把爱在心底进行到底”,是对诗歌的执着追求。“一梦百年 美丽地老去”——多么成熟的憧憬呀
选2:
◆ 致江南
& 席芷
如果执意要写下去
别总看树和云层
别过问雨 停或是不停
如果要撑雨巷的伞
请记得走熟悉的青石路
比如江南 流水小桥的那幅画
柳是散文雨是诗
读:
这样的小诗,正如诗人上一首诗里说的那样,十分的“苹果红”(甜美)而“咖啡蓝”(清芬)。我在我的笔记本上,读一遍,再读一遍,再读…嘿嘿!你说她涉及的素材也不是很好把握的。很大一个话题——诗或者文章“如何写”的问题呀!这样理论性很强的东西,诗人居然那样轻灵地几个“小句子”就给形象出来了。
第一节用树、云、雨暗喻客观环境,表达了诗人“我行我素” 就是要“执意要写下去”。
第二节用伞、青石路、画、画中的柳和雨,所构成的系列意象,说写诗要把形势与内容统一起来,而且行文要美,散文美要实际一些神不散,诗歌美就要动态(跳跃)起来,毕竟是两种文体呀!
坐在夜半,越品越觉着美,觉着灵气,觉着机智,觉着清芬甜美。结束这篇文吧,我要空出时间来体会诗人更多的“流水小桥的那幅画”,欣赏更多的“苹果红”和“咖啡蓝”了。
谢谢!谢谢席芷的以诗言诗之志趣和方法的授课,一个两年前就认定你可以为师的老学生,真诚的很由衷的了。
——2007-6-13夜于毛栗坡小屋
——2013-3-29修改纳入“百读”
解读曹东的朦胧——百年新诗百首选读[46]
作者:山城子
选:
◆许多灯
& 曹东
许多灯,在我身体的房间
亮着。我轻轻走动
它们就摇晃
影子松软,啮咬一些痛觉
我上班下班,挤公交车
陪领导笑谈。十年了
竟无人发现
只在一人时,我才小心地打开
并一一清点,哪些灯已经熄灭
曹东:
四川武胜人,1971年1月生。作品见于《人民文学》《中华散文》《诗刊》《星星》《四川文学》《诗选刊》《诗潮》等报刊,有的被《散文•海外版》《读者》转载,译介到美国发表;入选《中国年度诗歌》《中国最佳诗歌》《中国当代汉诗年鉴》《四川文学作品选•诗歌卷》等多种选集;出版诗集《许多灯》、散文集《送你一轮明月》。曾获冰心儿童文学奖、四川日报文学奖、四川省天府文学奖。
读:
只看标题就想到了夜晚的城市,城市的大街小巷。但离奇得很,诗主体形象“我”的“许多灯”,是亮在自己的身体里的。真真的新鲜,想象于别人未曾想象,才可称真真的新鲜。
1、 借着开头说荒诞。
现代诗荒诞手法的广泛应用,是诗走向朦胧的原因之一。荒诞就是明显的不合事理,谁见着人的身体里还有“房间”,且亮着许多灯?但荒诞作为艺术手法它又必然是合理的。它的合理依赖于利用语言的修辞而进行转换,把不合理转换为合理。我们的常识凡有房间必有灯,哪怕是油灯。又知道房间里是可以摆着许多东西的。而我们头脑,是可以摆下许多思想意念的呀!于是乎以能“摆下”为相似点,就可以进行比喻的修辞了。有喻词的是明喻或者暗喻,没有喻词也不出现本体的叫借喻。本诗开头用的是借喻,既借“房间”喻头脑,借“许多灯”喻“许多思想意念”。还原为罗嗦诗的开头就是:“我的许多思想意念如一盏盏灯,在我身体的如房间一样的头脑里明亮着。”这样的罗嗦就由借喻回到了明喻。虽然罗嗦,但很明白,很符合大众把握的语言习惯,很合大众理解的语法规则,因而是合理的。诚然,虽然是大众化的合理,但却没了诗性,没了语言的朦胧之美。诗人进行语言艺术的创作,要的是美学价值,而让读者在审美享受中来倾听诗人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恨,所忧所怨。如是罢了。
2、借第4行说词类活用。
《许多灯》的第4行是:“影子松软,啮咬一些痛觉”。
这么10个字的一行诗,诗人竟两次活用词类。
其一是“影子松软”。影子是光被阻挡所形成的物理现象。可以状影的形容词大体有深、浅、明、暗、虚、实、浓、淡、大、小、远、近等等。而这里偏偏用了只有固态或液态物质才具备的性状的词语——“松软”。这样一“松软”行文就进入了词类活用的“移就”格。诗人所以要“移就”一下,是为了与下一个语段“啮咬一些痛觉” 造成强烈的语义反差。因为松软的影子绝非利齿,尚可“啮咬一些痛觉”,倘若是利齿,其痛苦之烈就可想而知了。无疑,这样表达就明显地扩大了这行诗的张力。可见,诗的张力不是凭空而来的,它需要诗人的技巧和技艺。
其二是“啮咬一些痛觉”。痛觉是动物与人神经的强烈难忍的一种感觉,非固态的东西是无法啮咬的。看来是啮咬错了地方。但从思想深处的痛苦的感觉来看,极相似于被什么啮咬所产生的疼痛。当然可以借喻过来。借喻的结果总得啮咬个地方呀,大腿、手指、肩头、心脏,也许都有了,所以只好请出“痛觉”来代理(借代修辞格),但从“啮咬”一词的角度看,则是省略甲方事物的词类活用的“拈连”格了。
2013-3-29从学习笔记整理出来。
山城子 发表于 2013-5-2 16:02
祁人先生情诗的“赋”法技巧——百年新诗百首选读[47]
作者:山城子
选:
《那时》
& 祁人
那时
你小
我也小
小雨下起的时候
我们仰着脸望天
说 天哭了
我擦你的眼角
你擦我的眼角
脸上全都湿漉漉的
我说你哭了
你却说我哭了
祁人
1965年6月生,四川荣县人。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诗歌万里行总策划、中国诗歌网总监、北京大学中日诗歌比较研究会顾问。 1992年在人民大会堂被授予“首届诗国奖”。先后担任第3届鲁迅文学奖,第7届、第8届少数民族骏马奖初评组审读工作。著有诗集《命运之门》《掌心的风景》等。
读:
情诗之美,美在情真。真情乃情诗之魂。若是没有真情,文本再华丽包装也会失之苍白。但魂美毕竟藏于内,外现还须形亦美。而如何能使内美外现于形就是个技艺的问题了。因之,谁能解决好“内美外现”的问题,谁的笔下就能出精品。祁人先生能被诗界誉为“情诗王子”,料定他“内美外现”的功夫必深。这样地想着,我怀着求证学习的心情,就走进了一丛丛浓郁的馨香了——这是“赋”法的馨香。
此“赋”非诗词歌赋之“赋”,乃“赋、比、兴”手法之“赋”。故曰“赋”法。
古人评诗分六义。义者方法之要义也。史上人解释六义,大抵认为其中的“风、雅、颂”为分类,“赋、比、兴”为手法。但原文为“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周礼•太师》)这样的类而无序,让我很是生疑那个“大抵”。凭直觉,所谓“六诗”,就是诗的六种表现手法。风=韵(韵在古诗中是区分散文的首要特征,所以排在首位),赋=铺=记叙=叙述和描写,比=附=喻与拟(这“拟”“大抵”中也未言及),兴=起=领起=提起,雅=文雅=语言文雅=语言艺术,颂=抒情。就是说为诗之法:一要有韵,二要铺叙,三要喻拟(修辞用格),四要注意起兴,五要讲究语言艺术,六要注意抒情。(恕我孤陋,不知“大抵”之外,有否我的这种解析?)
赋排在第二位,无疑问是诗的重要表现手法了。“窈窕淑女/君子好求”是诗经版的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唐诗版的赋。可以说赋的方法无处不在古诗今诗中。但同样用赋,显出的技艺却大相径庭。一如驰名中外的安顺腊染,方法一,而审美效果则千或万了。通观祁人先生的情诗,大抵都是赋的手法,但因技艺娴熟巧妙,铺陈出来的审美,就美于一般而拔萃了。不妨以先生的《那时》为例学习一回。
全诗分为五节共11行。通篇清一色的铺陈,清一色的口语行文,却为何这样美丽呢?诚然,美在情真,美在两小无猜的纯,美在纯情自然地外现。外现当然要凭借语言,凭借雅,凭借雅的能力和技艺。诗人用了哪些技艺呢?
印象深刻到我的审美中是用词的复沓。先是“小”这个词的复沓“你小/我也小 // 小雨下起的时候”。这里关键是第三个“小”的出现,景物那样轻轻地就进入了人物的童年。不信你将那“小雨”无论改成“细雨”“毛毛雨”“中雨”“大雨”“暴雨”,都不及这个“小”字的复沓于前来得亲切自然。
再一个是“哭了”一词复沓,却是景物在前而人物在后了。两个复沓于前于后巧妙地完成了一个“人物——景物/景物——人物”的回环呼应。之外,还在回环之际复线了一个“说”的复沓。妙在第一个不说谁说,而后对应以具体的谁谁说。这情形若是不驻足细品,你便只是感觉到美,却不知何以美了。感觉浮在表层,只能愉悦于一瞬,不如理性的东西来得深刻长久,且可受益。
再就是第三节的拟人格的运用和第四、五两节排偶格的运用。拟人自然得不留痕迹,因为儿童最熟悉的事物莫过于哭了,爆发时就泪如雨下,既然天下雨了,当然就是天哭了。这样的拟人一点也没有故意的生硬,柔软得如手上的汗毛。两个排偶的使用,都是人物互动的实际天然形成的,都有一种对应回环的语言审美效果平实地散发出来。
这就是诗人“赋”法具体到《那时》这首小诗中的技巧,有了具体的技巧,“赋”出的诗文本才魅力得如斯美丽。
类似的分析见于别文时,常有诗人的实话实说:说当时我可没想到那么多的修辞或技巧什么的,情之所至就一气呵成了。是的。我也写诗,我也不刻意想用什么什么,恣意铺排罢了。但如果一定要究其精在哪里,美在何方,妙于何所,就必须看到隐藏于文本深处的艺术操作。这样才能理性地领略其精其美其妙。事实上精神产品所用的工具,绝然不同于物质产品所用,锯子就是锯子、刨子就是刨子、凿子就是凿子,功能的不同是不允许拿错的。诗创作的技艺(工具)是思想修养、人品修养、文化修养,文学修养、语言修养的综合,并具体综合到语言修养的层面上来,发挥其综合的功能。综合了其它修养的语言修养既是锯子,也是刨子,还是凿子。因此诗人写诗时就没有究竟是用了锯子还是刨子的感觉了。既然是这样,我们从祁人的这首诗的分析中,就足可以窥见先生综合了其它修养的语言修养的上乘层次了。
层次达于上乘,其“赋”法的技巧,便顺理成章的依据不同的诗题诗材,而依势依形依态流泻出不同的多姿多彩了。
——2007-8-24于文化村
——2013-3-29缩减、修改于夏云
“模糊象征”手法的诞生——百年新诗百首选读[48]
作者:山城子
选:
《得鲁依》(组诗)
& 轻若芷水
(一)
得鲁依
得鲁依再一次从你的嘴里走出来
走进我的黑夜,你说,这多么像一枚鲜果
沉沉的捏在手上,沉沉的就是你
得鲁依,这个新鲜的名词
新鲜的浆,再一次被我咀嚼
(二)
得鲁依,它是谁,它从夜里跳出来
姿势如此优美,划着一个又一个弧线
漂亮的月亮的弧线,落在老屋的顶上
我转过青石板和小巷
就看见得鲁依,在路灯下飞
(三)
你说,每个日子发亮,都是因为得鲁依
它就是阳光下的一朵金色向日葵
它在山坡上晃啊晃,在树稍上摇啊摇
这一切多么美
你忍不住用果子拐骗了它
在石头背后,你一件一件褪去了它的衣裳
得鲁依不知道,它光着身子走在阳光里
得鲁依的白天没有智慧,也没有翅膀
得鲁依有和我一样的名字
爱在月光下哭泣
(四)
得鲁依的翅膀、武器和剑,插在青石板上
插在我每夜都经过的小巷
路灯不说,你也不说
而得鲁依是江湖里的人,只能是江湖
今夜它在森林城堡,在那里遇见不该遇见的人
它因此一点一点的失去鲜血
而你,忙着告别,忙着拿q币去赎回得鲁依的血
(五)
得鲁依走了,从转角的地方,一晃就不见了
象你留给我的时间,只那么一点点
一点点的爱和一点点的疼
老屋开始哭,青石板也哭,雾气笼罩的小巷
转角的那户人家关上门,铜环也不再当当作响了
我去找得鲁依,雨就开始下,泥路上的脚印没有了
雨水冲刷出一条小河,有泥,有树叶,还有几只蚂蚁的残骸
在小河里流,我的得鲁依却不见了
轻若芷水:
四川人。著名网络女诗人,在《诗边界》任职。
读:
“昨夜”,也是个模糊的时间概念,事实上已经是今日的零时一刻左右的样子,我徜徉《汉诗》论坛,突然发现被置顶的“争鸣诗歌 轻若芷水的《得鲁依》”一帖,就立刻进入。才贴了三天,已经有了35个回贴,鸣得实在空前。我从诗到鸣未敢有遗漏收入视觉,却通感成一部摇滚乐了。所有细胞都振奋起来,摇摆起来,疯狂起来,意象里已经把自己行列到伴舞里了。
象征手法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形象寄寓思想情感的文学艺术手法。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海燕》中的海燕,《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中的钥匙,就是具体形象。但形象如果在现实世界中还没有物质对应,甚至也没有“上帝”一类的意识对应,而模糊为一种文字或其它的抽象符号,那末这种象征手法,就从原有的象征细胞中一分为二了,可称之为“模糊象征”。原有的只好以“非模糊象征”加以区别。生命的细胞分裂是生命发展的环节和过程,一定文学艺术手法的分裂,何尝不是它的生命运动的形式呢?
且看诗人轻若芷水是如何将这种手法,从那个细胞中分离出来而诞生了呢?
“得鲁依”在(一)里,是作为“你”“我”对面言语中的相似于代词的角色出现的。如果(假设)我在晚上有个约会,那末现在我就认为“得鲁依”代的是“爱情”。不妨将文本里的三个“得鲁依”都换为“爱情”读一下,那不就是一首很美的小情诗吗?但美的不是“得鲁依”这个符号,因为换下来后符号已经不存在了。美的是“嘴里走出来/走进我的黑夜”句子中“走”一词的活用拈连与复沓;美的是“沉沉”叠词的运用与“沉沉的”反复;美的是接下来“鲜果”、“你”、“浆”、“咀嚼”的系列比喻。你想呀!一首仅6行的小诗,竟然9用(加上“得鲁依”本身的反复)辞格,能不美么?若是两个诗友相会谈诗,那末“得鲁依”或许代的是“灵感”,请把诗还原为“灵感”品味一下,还是挺默契而愉快的呀!以此类推,因读者不同而不同必然了。那为什么诗人轻若芷水非要画出一个“得鲁依”的符号呢?从我的第一印象来说,就是陌生又新鲜,朦胧又有趣。于是乎,原本应当的固定的诗旨,就升级为多功能的产品了,一如今天的手机,岂是当年的“大哥大”可比?至于象征何以要模糊?因为不模糊不足以陌生新鲜朦胧有趣呀!
在(二)里,“得鲁依”被一个“谁”字拟人后,就朦胧成近似于具体的形象了。是爱情的形象呢,还是灵感的形象呢?我看都成立。看成爱情“我”就是男性,“得鲁依”就是女孩的名字了。她多么美丽活泼,在老屋顶上拉小提琴吧?于是“梁祝”的优美曲调在寻觅追逐的“我”的耳中,就通感成明亮的飞舞了。若是“灵感”呢?那便是诗人的灵感突然“从夜里跳出来”,美丽的意象一个比一个美,或许诗成,就题为《路灯下的小巷》。这会明显明朗愉悦于反衬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那个《雨巷》了。轻若芷水我服了你了,哪里寻来这么个宝葫芦,如意成想要什么,它真就来什么了!
(三)好像两个朋友之间在讨论“友谊”、“感情”或“真爱”一类的话题,“得鲁依”就代表那个话题了。这类话题是要有观点的。“友谊”也好,“感情”也好,“真爱”也罢,最容易被“物质”欲(“忍不住用果子拐骗”)破坏,结果只能带来清醒后的悲伤。文本中一系列喻、拟构成的意象如何美大家有目共睹了。反正我是体验了轻若芷水的才华,如何的让我刮目,而快乐于中国诗歌的创新了。
(四)是上一首的继续。本首的理解点在“得鲁依是江湖里的人”,且“只能是江湖”。我领悟“江湖”既民间,民间的朴实还在于人本的情感和精神内核。“遇见不该遇见的人”,就是上一首里 “你一件一件褪去了它的衣裳” 的“你”,也是本首“忙着拿q币去赎回得鲁依的血”的你。但物欲的伤害岂可以用物欲的方法赎回?
(五)是轻若芷水模糊出的朦胧故事的不朦胧的惨淡结局。诗人依然喻拟出系列素色美丽的意象来,然而这个被物欲伤害的情感、友谊、真爱,或者放大开来的社会风气、精神家园——“得鲁依却不见了”。何等地令人怅然、悲哀、痛楚!
痛楚、悲哀、怅然之后,难道不是反省与警觉么?至此,诗人的诗旨以及所产生的社会功能难道还不够明显么?
呵呵!回到我的题目上,还要留个小缀儿。
既然轻若芷水从象征手法里分离出“模糊象征”来,那末作为诗创作基本手法的一种,它也就诞生了。其生长还有赖于更多诗人的正确使用。正确使用就不能从“得鲁依”变成“得鲁那”或者“得鲁X”,这只能是模仿,模仿的再好也是不值钱的赝品。须知,事物的抽象也千差万别,模糊的媒介也多种多样。相信,只要我们能接受这种上乘的“工具”,就会有各自独特的使用方式与场所了。
那时,这种手法的诗多起来,或许依荒诞诗、朦胧诗得名的规则,就统称为“模糊诗”吧! 如果还没有发现先前的类似的诗现象,那末别忘记是轻若芷水诞生了它。
2007-8-31于文化村
2013-3-29重审纳入“百读”
山城子 发表于 2013-5-2 16:02
欣赏彭三县的《把美人带回家》——百年新诗百首选读[49]
作者:山城子
选:把美人带回家
彭三县
渴望闪电雷鸣渴望下雨下雪渴望沙尘暴渴望天摇地动
来吧来吧来吧!你们一齐来吧......来吧来吧来吧!
那我就回到了盘古、恐龙、始祖鸟、亚当和夏娃的时代
回去,今天我要回到我的原始家是装满谷物和词语的家
那家小如斗室那家小如我跳动不息的心永远跳动不息
但那铁牌广告墙体广告大屏幕广告三轮车广告围困着我
她们是红唇的美人细腰的美人丰乳的美人,美人美人美人
美人是我妹妹美人是我姐姐美人是我爱人我能不爱美人吗?
但是,闪电雷鸣大雨大雪沙尘暴......已经来了!
现在我预报说,天气太冷太干净,现在太干净太冷呀!
我红唇的美人细腰的美人丰乳的美人一定很冷很冷
在商潮滚滚的时代在盛产美人的时代你们一定很冷
我的眼睛要把你们带回我的家我的家有后花园有田地
你们可以种花种豆种庄稼种白菜一样可爱纯朴的娃娃
在商潮滚滚的时代在盛产美人的时代谁不爱美人呀
美人呀,跟我走吧!我们一尘不染地回家!家,就在前头!
彭三县:
男,南阳人。诗人。作品发表在《常青藤》、《紫月诗刊》、《潮白河诗刊》、《香稻时报》、《新诗大观》、《华夏诗人》、《北京诗报丛刊》、《大地诗刊》、《原野》、《中国当代网络诗歌选本》、《情诗季刊》、《百味汉语诗人选》、《澳洲彩虹鹦》《当代微型诗萃》、《当代诗爱者诗选》、《中国当代乡土诗人传集》、《中国最佳网络诗歌选》、《汉风》、《乡土诗人》《伊斯顿堡诗歌选》、《中国微型诗》、《三峡文艺》、《新城市人》、《南阳月鉴》、《中国水草诗报》等数十个刊物上。
读:
世上的美人也多,怎的都你带回家?我说三县也不给朋友留一个呀?
——这标题就吸引人。
——媒体正报道有关减排的国际会议,说有五十多个发展中国家,不满发达国家的减排计划,因而退出了会场,表示抗议。很应该的。你发达国家已经把大气层破坏的不象样子了,到补救时,又这样地忸怩,如何不令人愤慨?
诗人也愤慨的。诗人的愤慨朦胧着诗意罢了。三县的这首诗就是为地球的命运担忧,而吟就的呀!一开头就反语抒情——愤怒之情!如果环境继续恶化,真就不如回到蛮荒去。
但现实却是大量地制造商品,因而工业的排放量有增无已……诗人是无力改变现实的,只能希望希冀渴望渴盼了,渴盼一个“一尘不染”的世界。
以上是诗的大意。
我却喜欢这诗给我带来的美感。
这美来自1-4节的句子排比和成分排比以及复沓顶针与反复的穿插,所带出来强烈的情感。
“渴望闪电雷鸣渴望下雨下雪渴望沙尘暴渴望天摇地动”-这是四句连排;
“来吧来吧来吧!你们一齐来吧......来吧来吧来吧!”-这是重叠反复与一般反复的联合;
“那我就回到了盘古、恐龙、始祖鸟、亚当和夏娃的时代”-这是成分排比;
“她们是红唇的美人细腰的美人丰乳的美人,美人美人美人/ 美人是我妹妹美人是我姐姐美人是我爱人我能不爱美人吗?”-这是分句排比、重叠反复、顶针又回到分句排比;
“现在我预报说,天气太冷太干净,现在太干净太冷呀!”-这是一边复沓,一边反复。
就不再全都举出来,这已经足以说明穿插多种修辞方法,所造成的强烈感情抒发的艺术效果。
从手法上来说,美在这里的“广告牌”、“美人”与“家”,都具有了象征性的含义,这是显而易见的了!
2009-11-4
于贵阳市金阳新区
2013-4-13重审纳入百读
天 人 神合一的自由行走——百年新诗百首选读[50]
作者:山城子
选:
《杨》
& 西雅
曾把你当作窗前的一抹风景
与那些横断山脉一起
金江的太阳
马道的风
因此在安宁河边
你倾倒了自己
一大片的树林
是那些活在曾经的马道的灵
后来,他们都走了
去了远方充满欲望的都市
风沙又渐渐肆虐
安宁河畔的村庄和田野
而今,这里还留下一些
高大长成了的阔叶杨
只是它们早已没有了青春的容颜
更加沉默更加平和
在季节之间
转换着古老的色彩
我深爱着它们的那份静穆
那份凋零之后的素净
那份铅华不染的孤寂
因此,我也留下了。
2009-11-16马道.阴
西雅:
女,当代专栏作家、诗人。出版有诗集《一意孤行》等。
读:
这与《白杨礼赞》不同,虽然也用了象征的手法。这是天 人 神合一的自由行走。神,不是唯心主义认为的虚无存在,而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人,当然是人类社会,天就是大自然了。这是普遍的意义。具体到一个诗人,具体到西雅这样的诗人,天,就是她眼中的自然环境,人,就是她目击的切近的社会生活,神,就是她引以为美的精神寄托。
这首短诗,西雅正是将三者揉为一致,采用拟人的自由的文本行走,来表达她的思想情感的。须知,我们是处于一个工业化与商品化带动城市化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之中的,其间环境的破坏,致使“一大片的树林” “都走了”;同时,那“杨”所象征的农民,特别是新一代的青年农民,也因为“充满欲望的都市”而“都走了”。正是这种情势之下,“而今,这里还留下一些/ 高大长成了的阔叶杨”,就显得格外的受人尊重。诗人正是从这些留守农村的中老年农民的身上看到了传统的平和的默默奉献的精神。“在季节之间/ 转换着古老的色彩”,就是对他们含蓄地赞誉。
妙在最后一节,诗人在继续拟人的行走中,连续用了三个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从而在完成了何以赞誉的同时,也完成了自身精神的阐释。诚然,这是由 “因此,我也留下了”这句,作了最后的点睛。正如覃乙峰在留帖中说的:“以固守山野的杨自喻,杨固守的是:曾经马道的灵。杨珍贵的精神是:那份静穆,那份素净,那份铅华不染的孤寂。”
是的,这样的精神境界,哪怕是清贫的,却也很神仙的了!
这诗,就是这样以“天 人 神合一的自由行走”,而朴实无华地在我心中美起来了!
2009-11-18于贵阳市金阳新区
2013-4-13重审纳入百读
山城子 发表于 2013-5-2 16:03
很人性的尊重——百年新诗百首选读[51]
作者:山城子
选
《下午的主场》
& 伊沙
起初是窃窃私语
出自俗人过敏的发现
一个妓女
坐在球迷中间
当我掌握如上的事实
表现出大喜过望的样子
以为自己找到了诗
这十分可耻
一个妓女
为什么不能坐在球迷中
这是她客居的城市
也是她工作的城市
这是她自得其乐的主场
也是她心驰神往的主队
一个妓女
坐在球迷中间
什么都不意味
什么都不等于
那不过是一个女球迷
坐在一群男球迷之间
单纯的视觉印象是
一朵鲜花插在一堆牛粪上
(2000)
(选自天荒一隅选编《当代诗卷》2013年第15卷)
伊沙
原名吴文健。男。1966年5月19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现于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任教。
已经出版的主要著作有:诗集《饿死诗人》《野种之歌》《我终于理解了你的拒绝》《伊沙诗选》《我的英雄》《车过黄河》《灵魂出窍》《伊沙诗歌:纹心》《伊沙诗选:尿床》《无题诗集》《世界的角落》《诗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长诗《唐》《蓝灯》,散文随笔集《一个都不放过》《被迫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无知者无耻》《晨钟暮鼓》,中短篇小说集《俗人理解不了的幸福》《谁痛谁知道》,长篇小说《江山美人》《狂欢》《中国往事》《黄金在天上》《迷乱》《士为知己者死》等。
另有与人合集多部,外文译本数本。编著有《世纪诗典》《现代诗经》《被遗忘的经典诗歌》(上、下卷)《陕西诗选》等。
曾获《诗参考》“十年成就奖”暨“经典作品奖”、《山花》2000年度诗歌奖、首届“明天•额尔古纳”中国诗歌双年展“双年诗人奖”、首届光成诗歌奖、御鼎诗歌奖二十一世纪中国诗歌“十年成就奖”、当代诗歌奖创作奖、《手稿》现代汉诗新世纪十年成就奖等多种奖项。曾应邀出席诗刊社第13届青春诗会
读:
平等思想,早就被西方哲学家根据自然法则提了出来。文艺复兴时期霍布斯从自然状态的角度论述了平等;洛克则把平等真正地赋予了每一个人;孟德斯鸠从民主政治的角度解释了平等;伏尔泰主张“人人自由,人人平等;卢梭也是平等权利的最重要辩护者。而等级观念则是奴隶制和封建社会的产物。这在经历封建社会最长的印度和中国,烙印最深,乃至现在还残留在我们的社会角落里。比如对妓女(大陆只能称为暗娼)的看法,大多是不以人格为尊重的。
诗人伊沙却把妓女作为写诗的素材,来阐释他的人格平等观念,和关注最弱势人群的善良情感。
本诗构思奇巧,选取一个观看主场球赛的球迷们窃窃私语的场面,展开叙述与议论。提出“一个妓女/ 为什么不能坐在球迷中”的问题。诗人很明显地在谴责那些“窃窃私语”者对妓女的偏见和不尊重。说“这是她客居的城市/ 也是她工作的城市”,言外之意,那个不被承认的职业,不过是她们的谋生手段(工作),因此不能歧视她们。毕竟她们也和大家一样,都是一个爱国者(“这是她自得其乐的主场/ 也是她心驰神往的主队”)。这和其他爱国球迷们来比较,也同样是爱国者,都应当得到平等的人格尊重。最后一行诗“一朵鲜花插在一堆牛粪上”,诗人以鲜花为喻,说出了自己对妓女人格的很人性的尊重,而用牛粪做比,批评了那些不懂人格平等,不懂尊重别人人格的人。全诗采用口语,明朗流畅,很宜于大众阅读。
2013-4-27于黔中
可亲近的大国形象——百年新诗百首选读[52]
作者:山城子
选:
中国人
文/ 岭南笔客
大海,是宽阔的
中国人的胸怀,也是宽阔的
篮天,是美丽的
中国人的脸,也是美丽的
月亮,是纯洁的
中国人的心,也是纯洁的
星星,是甜美的
中国人的笑容,也是甜美的
太阳,是神圣的
中国人的灵魂,也是神圣的
岭南笔客:
本名梁炳光 男 广州市人 研究生学历 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生于50年代,长于60年代,工作于70年代,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学过工,学过农,曾当过医生,做过翻译,现供职于广东人民广播电台,从事行政工作。
出版过个人诗集<<红尘有我>><<沧海一粟>><<红棉花开>>《珠江浪花》。
诗观:诗言志,用心写诗;诗扬善,以情作诗。
读:
原诗每节3行,我觉得2-3行都可以合并。这样15行变成10行,外观更美一些,且通篇的复句排比和比喻,以及每一复句中主要词语的反复就更其显而易见了。这是本诗的艺术性所在,因此应当让花瓣儿向着人们的视线开放,而让馨香直接扑鼻而来。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伟大的中华民族,应当是每位华语诗人所固有的素质。岭南笔客不仅具备这种品性,还把这种品性写成诗歌而抒发出来,以便和大家一起共鸣。
我读这样的诗,很是共鸣。我觉得诗人在这里说的《中国人》,不仅仅是指十三亿多的一个个的中国人,更是代表着整体的中华民族,代表着我们日益崛起于东方的人民共和国,以及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民。胸怀像大海那样宽广容纳百川,形象(脸颊)像蓝天那样蕴含美丽,心地像月亮那样纯洁,而面对世界微笑,就像星星那样让各国人民感到我们的善良美好;而灵魂则像太阳那样神圣照耀着人间大地。这是一个多么可亲近的大国形象呀!
事实上,我们的国家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正在这样做。而具体到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这样具备着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及其优良的传统美德,人人都从自己做起,我们必然能够“形象”到那个“可亲近”的理想中去。
2013-4-27于黔
山城子 发表于 2013-5-2 16:03
群体生命的代言——百年新诗百首选读[53]
作者:山城子
选:
《铁》
/ 郑小琼
时光之外,铁的锈质隐密生长
白炽灯下,我的青春似萧萧落木
散落似铁屑,片片坠地,满地斑驳
抬头看见,铁,在肉体里生长
仿佛背对我的荔枝林,有风摇曳
花草弄影,多少铁在图纸间老去
它们随着运货车远去的背影
模糊的不可预知的命运,这些铁
这些人,将要去哪里,这些她,这些你
或者这些我,背着沉重的行李与迷茫
在车站,工业区,她们清晰的面孔
似一块块等待图纸安排的铁,沉默着
她们头顶,有一两只不知名的小鸟飞过
留下低鸣,与我内心起伏不断的惆怅
向南的窗口,我看见她们
在走着,不由自主地,朝着广阔的工业区
她们弯曲的身体,让我想起多少年前
或者多少年后,在时间中缓慢消失的自己
我不知道的命运,像纵横交错的铁栅栏
却找不到它到底要往哪一个方向
郑小琼
女,1980年生,2001年来东莞打工并写诗,有多篇诗歌散文发表于《诗刊》《山花》《诗选刊》《星星》《天涯》《散文选刊》等报刊,作品多次入选年度最佳等选本,曾参加第三届全国散文诗笔会、诗刊第二十一届青春诗会。获得“利群*人民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等多项大奖,与韩寒、邢荣勤、春树等一同入选“中国80后作家实力榜”。
读:
这样堆积的形式,就像一块废旧的铁,斑驳着点点锈迹;又像是站前广场挤在一起等车的打工族。
我总以为诗是用语言取胜的。看了《铁》,就不是那么回事了。《铁》,是用铁取胜的。
“花草弄影,多少铁在图纸间老去”——这句太动我情。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在航空工厂做过几年车工。天天与铁、图纸打交道。苏式大立车汗流浃背。我加工的发动机零部件,装上整机在蓝天上翱翔,护卫祖国的领空。41、93元的工资,拿了14个年头,养不起一个五口之家。那情形,或者说命运,一点也不比当今的农民工好。自然,那时国家太贫穷。
而今是富多了,但农民不富,只好去打工。
自然,他们是挣到了一些与付出不成比例的钱,却成就了无数的高楼大厦立交桥公路铁路和地铁以及码头集装箱里发往国外的血汗。他们是城市崛起的脊梁,却常常被城市踩在脚底下。如何不“迷茫”,不“沉默”、不“惆怅”呢?
打工是自发的,意识里是挣钱,所以“不由自主地,朝着广阔的工业区”,客观上却成就了一个时代。时代站立起来了,他们却站立不起来,甚至不知道命运(君不见沿海企业大裁员的报道!)所以“却找不到它到底要往哪一个方向”。这无疑是个群体的代言。不是小我,是大我。
诗毕竟是艺术。艺术不娴熟的诗不是好诗。那么,郑小琼的诗艺术在哪里呢?
就《铁》而言,其艺术方法是象征,用铁来象征这个打工的群体,力量的象征,城市崛起的主力军的象征。
就《铁》而言,其艺术技法是巧妙镶嵌修辞格。20行诗,第一行是比拟,第二行是比喻和引用,第三行是比喻,第四行是比拟,第五行是比喻,第六行是拟人,第七行拟人,8-10行有成分排比和词类活用,11-14行有比喻和拟人,15-20行有比喻。用格凡十三,当然会使诗文本生动活泼起来。
就《铁》而言,其另一个艺术技法是跳跃。从“时光之外”,跳跃到“白炽灯下”;从“背着沉重的行李与迷茫”跃上“她们清晰的面孔”;从“她们头顶……小鸟”,跃到“我内心起伏不断的惆怅”;从“她们弯曲的身体”跳跃到“缓慢消失的自己”。从而使诗文本,在沉重的内涵里,显出了轻灵的行走脚步。
山城子说:初读郑小琼的诗,受益匪浅!
2009-1-14于故乡辽西
2013-4-29重审纳入“百读”
轻捷如叫天子的诗章——百年新诗百首选读[54]
作者:山城子
选:
《春天正在加速来临》
//李清荷
春天里失去触角的好像不止是我一个人
在危险的拐角处,一辆车不敢丢掉平衡
满地的黄色油菜花,散发着芬芳
引来一群群蜜蜂,嗡嗡,嗡嗡
翅膀上你见不到花粉
我们把许多的颜料都藏了起来
春天长着一张娃娃脸,吃奶,会笑,浑身的母体味
早晨她甜甜酣睡,把被子蹬到脚下
阳光是一把很美妙的折叠扇,上面画着一个叫秋香的姑娘
还有湘云和香菱,她们正在竞艳,时而浓妆出场,时而袖子遮面
春天是她们的近亲
她们相互珍爱,一次次地把额头贴在一起
微风轻拂水面,动物的骨骼更加轻盈
聚拢的身体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八字形
我们能够从中抽出尖利的剑锋,把这条叫做巴河的两岸惊醒
旷野一片玲珑,机警的兔子撒开了它的四蹄
蛇鼠快要出洞,鸟儿拆下了窝,无数渺小的生命
即将收下来自春天的情书
它们解冻,融化,发芽,开花,在相爱中繁衍生息
李清荷
女,四川巴中人。在《诗刊》《诗刊下半月刊》、《诗选刊》《诗选刊下半月刊》、《星星》诗刊、《诗潮》、《中国诗歌》、《中国作家》、《现代青年》、《诗歌月刊》、《诗林》、《北京文学》、《黄河文学》、《飞天》、《青年作家》(上半月刊)、《青年作家》(下半月刊)、《北美枫》(加拿大)、《散文诗》、《绿风》诗刊、《黄河诗报》等百余家报、刊发表过文学作品,获第二届“中国诗歌突围年度奖”提名,当选《现代青年》“2010年博客时代女性诗歌大展十佳诗人”第一名。个人资料编入《中国文学新人大辞典》,曾进修于中国鲁迅文学院的诗歌创作班和天津文学院的小小说创作班。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为大巴山诗群重要女性诗人。
读:
到了“女子特区”,我就被川妹子李清荷两天前写的这首四节19行的诗给抓住了。她活脱的灵性,与语言的智慧,不许我走,一定要驻足说说话。我说你从哪里讨腾来的秘籍,把汉语言的表达焕然得如斯让人惊慕?春天年年来,来也就来了,怎么在你的眼里,就轰然得这般有声有色,是不是被你健朗的青春给升华了?以至于我仿佛看见一只轻捷的叫天子忽地窜向了晴明。
第一节,你就这样地从“触角”到“ 一辆车”到“ 油菜花”到“ 蜜蜂”,蹿得多快呀?你说这是跳跃,春天来了谁不高兴呀?是的,是的,我懂你是在用这个技艺来为你的“加速”解题了。
第二节, 亏你想得出“春天长着一张娃娃脸,吃奶,会笑,浑身的母体味”,这样悦心的形象,谁不想张开双臂抱起他来呀!尔后的“酣睡”、 蹬“ 被子”,蹬出了“阳光”,怎么又喊来了“秋香”,还有“湘云和香菱”,还有妙玉吧?你是无屑于那些鹅黄脂颜碧翠的老套,独辟蹊径于活灵活现的拟人化加上场景化的描写了。你说是呀——诗不是要用意象来说话吗?就得拿出又新又美又能让人感知的建造呀!是的,是的呀!那“时而浓妆出场,时而袖子遮面”的春景,就在我的脑幕上不停地叠印了。
第三节, 原来川妹子,你精灵的化身,正俯视着你的家乡“巴河的两岸”呀!用“动物的骨骼”与“聚拢的身体” 及‘尖利的剑锋”的拟与喻,很是新颖了意象里的景色呀!
第四节, 呵呵!想不到又窜出这些小动物来热闹这个加速来临的春天,原来是为了迎接“情书”——这个埋藏着的诗旨,水到渠成地来展示最后的点睛之笔“它们解冻,融化,发芽,开花,在相爱中繁衍生息”。毫无疑问这是诗人期许人际和睦社会和谐民族振兴的由衷之情呀!
清荷你写得好痛快淋漓,我读得也好淋漓痛快。中国现代诗的春天,也因为有你们这样一批实力青年的驰骋与赤诚,而正在加速来临!难道不是吗?
2008-3-9/下午于文化村初稿
2013-4-29重审纳入“百读”
山城子 发表于 2013-5-2 16:04
何妨就留在花盘上——百年新诗百首选读[56]
作者:山城子
选:
向日葵
//潘云贵
太阳生了一个贪玩的孩子
天黑时找不到回家的路
懒得停在一朵花上睡觉
天亮时太阳四处寻找
它就把绿色的被子掀开
露出金色的微笑
朝着妈妈歌唱
潘云贵:
男,90后新锐作家。2011冰心奖大奖得主。福建长乐人。现就读于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其文风清新阳光,自然唯美。有作品发表于《美文》《萌芽》《读者》《山花》《诗刊》《青年文学》《儿童文学》等杂志。
读:
他用了一个通俗而新鲜的比喻,这一比就把拟人的效果也给带出来了——且就成了小小的童话,加上标题才66个字的童话。
一般说童话的故事性都是很强的。这里的故事是“贪玩”“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于是就睡在“一朵花上”。当妈妈四处寻找时,他掀开被子朝着妈妈“微笑”“唱歌”。这样,一个顽皮而又阳光的孩子形象,就深刻给读者了。
童话效果的关键在于儿童语言。儿童语言是从儿童的心里流出来的,成年人极难摹仿。尽管潘云贵已经上了大学,可是在我这年纪的眼里,他还是个孩子——至少在这首诗里的语言还是个孩子。
我说何妨就留在花盘上,是说具有这样天然儿童语言的优势,何妨多写些儿童诗,而让那些成人占据的儿童读物地盘上多些儿童的天然气息呢?
2013-5-1于黔
读出了情窦初开——百年新诗百首选读[57]
作者:山城子
选:
《天河》
//李晓红
天河里,那些暧昧的灯
一个接一个地打开
我梦里都能听见她们在月光下
发芽的笑声
常常这个时候
我以为自己就在她们中间
让绿色野花的臆想症,一点一点拔节
我一身的清澈开始有了暗香般的涌动
像花朵长了翅膀
10月22日晚于家中
李晓红:
笔名李欣蔓,女,四川巴中人,青年诗人,现为四川巴中国家粮食储备库干部。2009年开始诗歌散文创作,有作品发表于《诗刊》、《星星》、《诗潮》、《诗选刊》、《绿风》、《现代青年》、《东方女性》、《阳光》、《知音》、美国《常青藤》、香港《文萃》、《黄河诗刊》、《人民日报》、《工人日报》、《曦之书法报》、《神州诗书画报》、《四川工人日报》、《四川科技报》等国内外30多家报刊杂志。诗歌入选《星星2009短诗大展特刊专号》、《诗选刊2010、2011年中国女诗人专号》、《绿风2011、2012年网络精品大号》、获多家网站诗歌大赛第一名、获巴中市《大交通建设征文诗歌》一等奖,有诗集《时间的重量》出版。
读:
写天河的诗,古往今来不少,我却很青睐小红的这一首。这首是将少女情窦初开的情感体验过程,意象到王母娘娘的簪儿痕里来抒发,就有了一种挑战的意味;又毕竟在天上,雅情到了高处,无论如何都高雅。
不仅高雅,我更看中这里的语言灵动之美。
美之一是那些“灯”——用“暧昧”来修饰,是把移就格揉进了拟人格。两格的相揉又隐喻着那些少女已经朦胧地步入了青春期。
美之二是天河里飘落的那些“笑声”,竟然是“发芽的”,多么稚嫩呀!所以美在于把拟物(发芽)与拟人(笑声——她们——那些灯),又移就到了一起。尽管诗人写下这个句子时,没有想用什么修辞格,只是想把那种情窦美尽量很美地表达出来。但却不觉中,已经把比喻、拟物、拟人与移就融合到一处了。这是美背后的技巧支持。
美之三是后三行的多处喻拟及词类活用创造出来的美感。“臆想症”的比喻,比什么形容词都解决问题;“一点一点拔节”的拟物,那初开的情窦是没法可以抑制的了;“清澈”这个形容词用如名词,少女的纯净情感一下子就简洁地透明出来了;“涌动”这个动词用如名词,那里的“暗香”就有了质感了;不说青春不可阻挡地流溢飞翔起来,只说“像花朵长了翅膀”,多美的诗的形象呀!
一首小诗,美得我不好形容了,或者说就是长着翅膀的花朵,翩然而至我的案上。
2009-10-28上午于屏前
2013-5-1重审纳入“百读”
喜欢这农家情趣——百年新诗百首选读[58]
作者:山城子
选:
●吆一条牛到哪里
陈瀚乙
草地还等着呢
绿等着 水等着 表妹等着
我吆一条牛
就希望跟在表妹身后
一条蛇没经过我同意
把表妹吓哭
我对表妹说 今天下午
你最好不要离我远了
我一定把牛吆到合适的地方
打猪草的表妹
跟在我身后
还是有点怕
陈瀚乙:
男。 1971年2月生。大专文化。镇安县作协会员。现在镇安县公安局工作。1994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在中、省、地发表各类作品200余篇(首)15万字。主要艺术风格是短小、精致、哲理。以散文、小品、通讯为主。《我的三个母亲》获陕西人民广播电台“雪伦杯”征文三等奖;《笔着思考》获《陕西日报》优稿奖,并荣立公安宣传三等奖。
读:
我父以上,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17岁离开农村,50年后还是爱着农村。看到写农村的诗歌,别有一种感情在里面。何况陈瀚乙写的农村诗,读来还频出情趣,令人忍俊不住呢?
令人忍俊不住的情趣,有代表性的一首就是这个《吆一条牛到哪里》。
原汁原味的农家口语白描,就这样很幽默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颇有农家男女孩子情窦初开的意味。
前两行诗人借助排比,踩着复沓,挟持拟人,简洁干净地开头,立刻就进入悬念:“等着”谁呀?第三行顺便照应标题,第四行就进入心事“希望跟在表妹身后”。
进入第二节,意料不到的诙谐,让我心里一直揣摩那个农家小青年的憨厚又调皮的模样,那个“表妹”若是出了“五服”的,肯定会跟他白头偕老的。因为看情形小青年很主动,还朴实地说“最好不要离我远了”——本来就是为这吆牛来的呀!
最后一节,尽管“有点怕”,可毕竟“跟在我身后”了,从而实现了他的“希望”。
本诗让我难忘的有两处:
一处是那种用词呈递进变化的排比:“绿等着 水等着 表妹等着”。“绿”形容词作名词,且拟人;“水”一般名词,也拟人;“表妹”称谓名词,不拟了——原本是人,是女人。这样递进变化的排比很新鲜。
另一处就是“一条蛇没经过我同意/ 把表妹吓哭”,是怎样灵感出来的呢?这样的逗哏的句子一出,使整首小诗都活泼起来了。
读这样的诗,让我很受益的。——向陈瀚乙学习!
2009-11-17于贵阳市金阳新区
2013-5-1于文化村重审纳入“百读”
山城子 发表于 2013-5-2 16:06
春情蜜意赏白子——百年新诗百首选读[59]
作者:山城子
选:
《桃花》
//白子
娇小,玲珑的羞涩
轻揽入怀
一日挨着一日
像捂三月水声似的
捂着 迟来的北方春天
直到湿了云朵
风打旋儿
才忽地 炸开
你问 桃花怎么开了
我说 昨晚儿
你在我窗前,轻轻一咳
就羞红了她的小脸
《梨花》
//白子
最是雨后清晨
相遇屋檐
那儿 有梨花小片
干净透明
洁白衣衫、鹅黄的蕊
娇艳的柔情欲滴
凝视 便斟满眼窝儿
而你怎么能,说来就来了
姿态都是柔软
我只好轻唤你的小名
那应声似水
叮咚叮咚地响彻梨园
我呀
真是躲不及,也抵不住了
白子:网络诗人。百度上搜不到简介。
读:
春天携着心情来到黔中贵阳,翠儿款着白子来到中成诗界。白子怀着桃花,吻着梨花,犹抱琵琶半掩面,一袭白裙飘在春原,被我的想象镜头徐徐推近。咱们都出来迎接她吧!
说“春情蜜意”,说的是白子的诗;说“赏白子”,还是说白子的诗——白子的《桃花》诗,和《梨花》诗。
咱们先赏《桃花》。
“羞涩”是少女一种特有的秀色,所以可以“娇小”可以“玲珑”。这,一点也不违背生活逻辑。而从语言上说,这是积极修辞,是形容词“娇小”与“玲珑”的比拟活用,同时又有形容词“羞涩”活用作名词。积极修辞是让语言美丽的手段,一行诗三修辞,这样的开头,如何不抓人呢?
“轻揽入怀”,这是怎样甜蜜的恋情呢?“挨”的比拟活用,“一日”与“捂”的先后复沓,给人一种甜蜜到发酵了的程度……,“才忽地 炸开”。原先都用“乍开”,这里用“炸开”,是动词“炸”的比喻活用,开的迅疾与规模,就都在“炸”里张扬了。
第二节跳出拟物,回到现实的“你”“我”。回到“你”“我”, 听到了“咳”声,心就动起来了,羞晕飞到脸上,真的如桃花了。
多么美的一首拟物情诗呀!桃花开了,就是开始恋爱了。
再赏《梨花》。
从写作手法上说,与前诗完全一样,用的是拟物抒情。
第一节的“相遇”、“衣衫”、“柔情”,是接连的拟人;说“欲滴”,说“斟满”是动词的拟物活用。而“干净透明”、“洁白”、“鹅黄”、“娇艳”的修饰,更细腻出了情爱的纯洁。
第二节照例回到“你”“我”。 “说来就来了”,相约于春,能不来吗?“柔软”是形容词的拟物活用,说的是小伙子温和敦厚。“应声似水”的比喻又说小伙子的善解人意机灵痛快。
第三节,就水到渠成了。这么好的小伙子,陷入恋情的女孩,如何“抵”得住呢?这样的情形,“你”一定会盼望夏末了,那时满园的梨子,会不会飘出奶香呢?
笔者忽然想到儿时小伙伴们破昧儿(猜谜语),说“一棵树上结俩梨,小孩看到干着急”。不知这谜材,是来自“贵妃出浴图”,还是奶孩子的年轻母亲呢?——后者毕竟是少女的未来了。为了未来的幸福,是得要选择梨花一样纯洁的爱情呀!
2010-3-4于贵阳市金阳新区
2013-5-2整理录入“百读”。
大众化的诗性语言之美——百年新诗百首选读[60]
作者:山城子
选:
谁见阳光说话
//赵守亚
谁见阳光说话
告诉明天的绿水在哪?
苦痛燃烧的日子
云在何处将你柔柔的牵挂?
谁说阳光不会说话
山野为何长着年年岁岁的庄稼
土地是不是我们的母亲
月亮是谁放牧的一匹白马
让山村的秋风告诉你吧
我们遗弃的思想
已被年迈的母亲
一串一串晾晒在屋檐下
赵守亚:
男,先后在地市级以上报纸和刊物上发表新闻稿件400多篇,发表理论文章6篇,诗歌、散文近400多篇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会员,中国石油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大庆石油管理局物业管理一公司科研设计所书记。
读:
语言是诗歌的艺术根本;语言的大众化,则是诗歌生命力的所在。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所以一直流传到今天,其实都与当时大众化语言的提炼有关。诚然,仅有大众化是不够的,还必须诗性起来,亦即艺术起来灵动起来美起来才可以称为诗的。
1、美在大众化而诗性。
大众化语言,就是从现实流行的口语提炼出来的通俗明白的语言。
“谁见阳光说话/ 告诉明天的绿水在哪? ”“谁说阳光不会说话/ 山野为何长着年年岁岁的庄稼”小学生都能一读就明白话语,通俗又简洁。
2、诗性在于积极修辞。
语言的诗性,亦即艺术性、审美性,大多是使用积极的修辞来实现的。诗人赵守亚的诗作里,就很恰当地使用了多种的积极修辞。
“苦痛燃烧的日子/ 云在何处将你柔柔的牵挂?”
——这是拟人。被拟人的“云”,就令读者有了美丽的想象空间。这就很诗性了。
“土地是不是我们的母亲/ 月亮是谁放牧的一匹白马”
——这是比喻。前者兼用反问,不容置疑;后者新颖,而模糊的“谁”,就有了审美的余味。这就很诗性了。
3、修辞最美在于活用。
词类活用与辞格是积极修辞的两大手段。词类活用用得好、有创新,会使语言显得更其活泼新鲜、更其睿智灵动,更其具有审美功能。诗人赵守亚的诗作里,就灵动活泼着许多种恰当的词类活用。
“让山村的秋风告诉你吧/ 我们遗弃的思想/ 已被年迈的母亲/ 一串一串晾晒在屋檐下”(摘自《谁见阳光说话》)。——这里句中的“遗弃”与“晾晒”,是动词的比拟活用方法;“一串一串”,是叠用的数量词的拟物活用方法。古汉语中所未见,是词类活用的创新。
自然,我喜欢大众化诗性语言的审美,但并不认可“诗到语言为止”的观点。我推崇语言必及情思,否则语言再美,也如塑花一样没有馨香了。而赵守亚的诗,其美丽灵动的语言中,都深深地裹藏着诗人的情思的。《谁见阳光说话》是对环境污染和缺失了某些传统美德的担忧。这样的情与思,绝非那种自我囿于个人圈子的呻吟制作可比,那真是天上人间了。
2010-5-5于贵阳初稿
2013-5-2重改于夏云镇
山城子 发表于 2013-5-26 14:20
以象征手法言志——《百年新诗百首选读-61》
作者:山城子
选:
作品第57号
//于坚
我和那些雄伟的山峰一起生活过许多年头
那些山峰之外是鹰的领空
它们使我和鹰更加接近
有一回我爬上岩石垒垒的山顶
发现故乡只是一缕细细的炊烟
无数高山在奥蓝的天底下汹涌
面对千山万谷 我一声大叫
想听自己的回音 但它被风吹灭
风吹过我 吹过千千万万山岗
太阳失色 鹰翻落 山不动
我颤抖着巾紧发青的岩石
就像一根被风刮弯的白草
后来黑夜降临
群峰像一群伟大的教父
使我沉默 沿着一条月光
我走下高山
我知道一条河流最深的所在
我知道一座高山最险峻的地方
我知道沉默的力量
那些山峰造成了我
那些青铜器般的山峰
使我永远对高处怀着一种
初恋的激情
使我永远喜欢默默地攀登
喜欢大气磅礴的风景
在没有山岗的地方
我也俯视着世界
于坚:
男,1954年8月8日,出生于昆明。14岁辍学,当过铆工,电焊工,搬运工等。20岁开始写诗,25岁发表作品。198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1985年与韩东等人合办诗刊《他们》。1986年发表成名作《尚义街六号》,1994年长诗《O档案》被誉为当代汉语诗歌的一座“里程碑”。
读:
读过大学中文系,又爱诗歌的人都知道,中国诗歌从诗经到近代诗词或民歌,期间的发展过程一脉相连,而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魏晋风骨、唐诗、宋词、元曲等,就像耸立在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座高峰,令人大有峥嵘繁茂的感觉。而认真地从头至尾的浏览过程,实在就像天天在登山。期间,或巍峨或险峻或逶迤连绵的景象就会澎湃于心底,令人激动不已。造就这些圣境的诗人,就仿佛掠过高山之巅的苍鹰吧?就想到屈原、宋玉、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等,直到很近的鲁迅与毛润之先生,他们的翅翼已经掠过了。如果说微观地徜徉诗歌史,就像登山游揽,那么宏观地鸟瞰,就如一条奔腾而来的大河了,或者从感觉上说,何尝不是一股历史文化的清凉浑厚之风呢?。
这样的系列比喻,如果进入诗文本,无疑就会具有了象征的意义。于是我读“我和那些雄伟的山峰一起生活过许多年头/ 那些山峰之外是鹰的领空 ”这样的开头,就仿佛看到于坚捧读古代诗词的痴迷样子了。他一边读,一边想到那些、诗人,想到作为文学体裁和语言艺术的诗歌领域,想到一个诗大国的诗的疆界。看来,于坚他从少年开始就是个喜欢诗的人。
喜欢诗的情景到了什么程度?从“使我永远对高处怀着一种/ 初恋的激情”可以看出。如何为复兴诗大国的荣誉奋斗和奉献呢?“使我永远喜欢默默地攀登 / 喜欢大气磅礴的风景”这是个高标准的要求,他决心写出大气磅礴的诗歌作品来。诚然,要做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首先要做好一个有良知的社会人,要关心整体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命运,这就是诗结尾“在没有山岗的地方/ 我也俯视着世界”的含义吧!
对于以上的学习过程,我觉得可以结论为“以象征手法言志”。因为,在这一系列的喻体当中,其主要的喻体“山峰”,已经有了象征着“诗歌”的意义。而诗人于坚,正是通过系列比喻所凸显出来的象征手法,来热情抒发酷爱诗歌并为之奉献的炽热情怀的。
从艺术技巧上学习,本诗除了大量的比喻,还穿插了比拟、叠词、排比、复沓等积极修辞手段,遂使行文诗性盎然。最让我青睐的一句是“沿着一条月光/ 我走下高山”。青睐的原因在于于坚行文的机智——他把谁都能想到的“手臂”(照耀的羊肠小路),维纳斯那样地省略掉,于是顿然美丽起来。所以这样省略,在于谁也不会误读(因前有“一条”的限制,后有“走下”的描述,被省略的当然是“路”),而又极其符合诗语言的精炼简约美丽动人……的要求(其实就是艺术性的要求)。这样的句子不是谁都可以顺手拈来的,而只有深知诗为何物且尽力追求而娴熟者,才能得心应手地行走出来。尽管那些死抱着形而上学的人会说不合语法,但那不就暴露了他们不懂诗歌这种语言艺术的真面了吗?这又何妨!
2013-5-10于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