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口语诗
怎样看口语诗[table=98%][tr][td]
参加人:谢冕,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思敬,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诗探索》理论卷主编
白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林莽,《诗探索》作品卷主编
刘福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华文学史料学会常务副会长
罗振亚,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苏历铭,诗人
庞俭克,漓江出版社副社长、编审
许多余,中国诗歌流派网副主编、《诗歌周刊》副主编
主持人:韩庆成,中国诗歌流派网执行主编、《诗歌周刊》主编
三、怎样看口语诗
许多余:谢老师,您认为新诗是否应该向口语方向发展?
谢冕:这个问题我不回答吧,你(吴思敬)来回答吧。
吴思敬:口语不口语根本不是什么方向问题,口语只是一种手段,所以无论是书面典雅的语言或是某种意义上欧化的语言,都不过是诗人表现自己的方式,口语只是一个方式而已。特别是90年代以后,很多诗人使用口语写作,这主要是打破当时朦胧诗潮所形成的意象过于密集,过于欧化以及追求过于深奥的元素。口语的优点是贴近生活。不能简单地对口语做一个评价,关键要看口语后面有没有诗性,如果口语后面只是大白话这是不行的。
刘福春:从口语和书面语来说,书面语当然是文学语言。诗人不是看降到口语,而是看有没有能力从口语中提升。
许多余:我认识很多写口语的诗人,他们对非口语的写作不理睬,他们认为诗歌就应该写口语。
林莽:要看口语有没有延伸到语言之外的能力,只有表面的口语是不行的,要看后面有没有东西,有没有延伸性,如果有这个能力,你的口语才是有价值的。如果里面没有东西,苍白,那就是口水。
刘福春:它实际上就是一个提升的过程而不是降下来,李白用的也是口语,但是他提升了诗性。
韩庆成: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就是口语,古体诗的“口语写作”实际上一直在延续,如明代唐寅的《桃花庵歌》。胡适的《蝴蝶》也可以说是这种延续。
罗振亚:是呀,那几岁的孩子都懂。
刘福春:如果过分强调口语,还存在一个汉字的问题,汉字能不能完全表达口语?汉字是以语义为中心的文字,与以语音为中心的拼音文字完全不同,非常口语的东西汉字可能就表现不出来。
谢冕、林莽(上图)吴思敬(下图)主持当天上午的2012中国诗歌年会 [/td][/tr][/table] 不管用什么方式,还是要生成出一首诗和一个完整的意境,才能叫诗。
口语只是有别于书面语的表达形式,是写诗的一种基础和手段,而不是诗。 [quote]不管用什么方式,还是要生成出一首诗和一个完整的意境,才能叫诗。
口语只是有别于书面语的表达形式,是写诗的一种基础和手段,而不是诗。
[size=2][color=#999999]凭空远眺 发表于 2013-1-12 17:21[/color] [url=http://chaobaihe.5d6d.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228482&ptid=26842][img]http://chaobaihe.5d6d.net/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赞成老师见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