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j.xlkf.cn/《北京诗人》新论坛

北京诗人论坛(旧址)'s Archiver

舒布衣 发表于 2011-8-19 14:44

【乡土诗会】斑竹园记事(散文)——085号

  儿时记忆中老家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和在竹林掩映下的桃红柳绿,还时不时地在梦中萦绕。而现在地方虽还是那个地方,却空留一段美好的回忆,一切的一切已万劫不复。
  名字还是那个名字,斑竹园。只是在记忆的深处,已无一根斑竹残存。因此,心中甚是奇怪,便不厌其烦地向村中渐老的长者打听究竟,各说不一,可都有些迷信和传说的色彩。故事的梗概是很久很久以前,在老家的后山到处苍翠欲滴,斑竹成林,不论是竹在园中,还是园在竹中,都相映成趣,故命名为斑竹园。舒氏家族的人丁兴旺便亦象后山上的斑竹日渐鼎盛起来,再加之不断有人博取功名,书香门第的舒宅大院到清末时期已达到了空前的繁荣阶段,拥有良田数顷,金银无数,斑竹园因而远近闻名。可天有不测风云,据说在民国初期的一个冬天,天气格外寒冷,大雪纷飞,满山遍野都被盖上了一层厚厚的雪被,沟涧的溪水也被冻结了,晶莹剔透的冰柱随处可见。后山的斑竹便在一夜之间"哔哔啪啪"有如放鞭炮一般全部炸开,里面白蚁已绣成了兵马人形。风水已破。从此,斑竹园里无斑竹。从此,舒宅大院便日渐蓑落。
  其实,听祖父讲,斑竹园真正蓑败的原因是在民国末年,我的曾祖父纯属是一个游手好闲的是非之人,曾当过乡里的百长,后因和曾祖母一起染上了大烟而不能自拔,数顷良田和无数金银便在他们吞吐出的一个个烟圈和惬意之中化为乌有。殊不知却因祸得福,也因此在解放后土改期间未能当上地主,少挨了很多的批斗。每每讲起,祖父便如释重负。
  老屋的曲径回廊,雕梁画栋以及祖坟精致的石雕已在文革期间被四旧掉了。在儿时的记忆中只有残存的零碎的虚假繁荣,在陈旧残破的老屋前后唯一繁衍殷实的也不是斑竹而是毛竹。我家一贫如洗,但仍然还有亭台楼阁在,有小桥流水在,我们这一群孩子依然过的很快乐,在溪涧嬉戏玩耍,在亭台楼阁里捉迷藏,亦或到后山上去采集野果或桑葚吃,偶尔也会到祖坟地里去翻捡零碎的石雕,想象过去的繁荣。
  在不知不觉间,我的父亲苦熬过了十年的浩劫,在恢复高考的第一个年头就考上了大学,终于拖家带口地带领着我们兄妹六人走出了大山,离开了锈迹斑驳的斑竹园。
  光阴在针摆的嘀嗒声中悄然地流逝,老家斑竹园也在岁月的车轮的无情碾轧下渐渐地老去。老屋的后辈们不得不拆掉老屋,分散四处另建新居。再加之后来的开荒垦地,大兴土木对植被生态的无情破坏,老家的小石桥还在而流水没有了,老家的祖坟还在而老屋没有了。
  现如今,老家连吃水都得天不放亮就抢着到几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挑,有时还得跑到更远的地方去找。每每回去,心便陡生悲凉,儿时的记忆却只能到祖坟地里的碎石堆里去翻捡了。
  最近,听说政府斥资为缺水的农村红层找水,而我老家斑竹园也在其列。无水吃的后果和退耕还林的政策让老家的族人们认识到了破坏生态植被的重要性。听说老家的房前屋后已栽满了各类果树,后山上又栽上了成片的斑竹。心里不由得一阵阵欣喜万分,儿时记忆中的老屋虽然没有了,可桃红柳绿、翠竹掩映下的新农村却不只是在梦里出现。
  

青鸟依依 发表于 2011-8-19 15:12

不错呀,欣赏,斑竹园,一个熟习的名字

高山松 发表于 2011-8-19 16:43

请将五家论坛发齐了再编号。

高山松 发表于 2011-8-21 09:13

谢谢布衣,亮灯编号。

山林退士 发表于 2011-8-21 16:26

儿时记忆中的老屋虽然没有了,可桃红柳绿、翠竹掩映下的新农村却不只是在梦里出现。

预祝获胜

指冷笙箫寒 发表于 2011-8-22 14:46

拜读佳作。祝取得好成绩。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